文化中国行丨延绵关城奏新曲——长城文化系列报道之二-凯发官网入口
初夏,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明长城小元峁段。极目远眺,墩台、城墙在绿意盎然的山川之间曲折蜿蜒,沧桑古朴中透着静谧厚重。
清水河县明长城位处万里明长城的中段,全长155公里,占内蒙古明长城的17%,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内蒙古现存明长城保存最好的一段。
明长城历经600多年风雨洗礼,在清水河大地上留下了深刻文化印记。生活在明长城脚下的人们,用他们的视角讲述着长城故事,守护着这支中华文化根脉。
关城起伏 文韵绵长
巍巍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跃身于崇山峻岭之间。
“清水河县境内明长城沿线分布有烽火墩台108座,敌台243座,马面253座。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堡墩台有5座。1989年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来到清水河县,被明长城的独特景观和保存现状所震撼,由衷赞誉清水河长城‘可与八达岭长城媲美’。”清水河县原文物保护所所长刘建国介绍说。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端,东南以明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平鲁区、偏关县接壤。清水河县域内分布着三道长城,分别称为大边(外长城)、二边(次边长城)、三边(内长城)。目前与山西交界的二边长城保存相对较好。1987年12月,清水河明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板申沟段、小元峁段和老牛湾段明长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如今,清水河县明长城已成为清水河县的特色文化“基因”符号。随山势起伏、墩台林立的明长城,在新时代默默讲述着历史变迁与世事沧桑故事。
大边长城从和林格尔县盘山进入清水河县后,以韭菜庄乡后窑子村为起点,经孔读林、两犋牛窑、魏四窑、高家山、石胡梁、边墙壕墩(明代称崖头墩)跨过清水河至五道岇村(明代称窑子头),墙体较连贯,遗迹清楚。
大边长城是明朝修筑最早的一道边墙,在明初称为大边、主边或极边。由于文献史书记载稀少,具体修筑年代难以确定。
二边长城基本上分布于县境东南部,大部分地段接壤于山西省的平鲁区与偏关县,现在演变为省界线。
三边长城在县境仅存5公里,分布于北堡乡老洼沟村南山脊上,过柏杨岭山进入山西省。
游龙舞动,江山壮丽。奔涌的黄河、古老的长城在清水河老牛湾“拥抱”,风光独特、雄浑壮美。长城沿线,分布着长城附属建筑清泉寺戏台、清代四公主德政碑等遗址……
刘建国介绍,清水河县明长城的地位与特点主要表现为资源的丰富和类型的多样。长城体系较为完整,既有大边二边和内边,还有许多关隘遗址。在二边墙体上有保存完整的敌楼、墙台、马面、烽火台、营堡等设施。其中马面数量多,分布密,完整率高,这在长城沿线是不多见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价值。
数百年的岁月里,明长城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也见证着长城脚下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
人城相依 家园永驻
清晨,坐落在丘陵沟壑间的北堡乡碓臼坪村静谧而美丽。站在村路边,遥望逶迤在山脊上的明长城,只见墩台高耸、烽燧列炬。
吃过早饭,家住碓臼坪村的长城保护员康海亮收拾妥当,准备出发去长城巡查。一辆摩托车,一瓶水,一个形似拖把的扑火工具——“2号工具”就是他的全部装备。
“现在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期,长城周边路不好走,发生火情消防车难以及时赶到。为了防止意外失火破坏长城,我每次巡查都会带上‘2号工具’,一旦发生火情很快就能第一时间扑灭。”康海亮说。
长城巡查,没有像样的路可走。摩托车走不了的崎岖山路,康海亮只能徒步前行。巡查长城也不是简单走一圈,而是一项专业的工作,需要查看每一块砖、每一堵城墙是否有破损,还要清理长城周边的易燃物,查看是否有村民在长城周围放牧……
“每次巡查要在重点位置多角度拍照,利用微信群把照片发给文物保护部门。”康海亮神情专注地查看着眼前的长城城墙。
对于今年55岁的康海亮来说,长城已经融入他的人生:在长城下长大,成年后又在长城脚下劳作。8年前,他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负责守护20多公里的长城。
在清水河县,像康海亮一样的长城保护员还有29名,他们都是居住在长城脚下的村民,他们用最深厚的情感,共同守护着与自己日夜相伴的长城。
护万里长城,固精神根脉。近年来,清水河县委、县政府将长城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中,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守护境内的巍巍长城。
沿着明长城小元峁段脚下的羊肠小道行走,记者见到了正在修缮长城的施工队。眼下,“明长城清水河段小元峁1至4号马面及墙体、1号烽火台保护修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
在峭壁之间对长城进行保护修缮绝非易事。施工队的负责人介绍,工人们需要将滚落山沟的砖石一一找到,再将其手抬肩扛运送上山,有的大石块需要两个人一起抬。他们目前已经找到并搬运了上万块石块。
“长城在别人眼里是文物,在我们眼里却是家乡。这些年,国家在加大力度保护长城,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如果有人破坏长城,乡亲们第一个不答应。老祖宗留下的长城,在我们手里得守好护好。”康海亮说。
“2007年,清水河县在全区率先成立了长城义务保护队,为保护长城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先后投资2300多万元完成了口子上丫角墩、徐氏楼、箭牌楼、小元峁、窑洼、石胡梁等重要点段以及长城附属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清水河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范春波说。
山河万古,血脉千年。历史虽已远去,但蜿蜒的长城、残存的城堡、高耸的烽火台仍相伴着它脚下的村庄。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人们来说,长城是一份不可磨灭的血脉乡情,守护长城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
以文赋能 生生不息
雄伟巨龙,昂首屹立,昔日的雄关漫道,在新征程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口子上农家乐”,一道古朴的石头墙让人眼前一亮,墙后的庭院收拾得整洁干净。54岁的张存弟一家经营着一处农家乐,为南来北往的商贩、游客提供地道的农家风味。
北堡乡口子上村坐落于明长城脚下。相传,这里部分村民的祖先是长城的守护者。如今,长城脚下人气越来越旺,人们的生活,因为长城变得越来越好。
“炖羊肉、炸油糕、炖笨鸡、豆面、手工花卷等都是我家的特色菜,有的客人专门来品尝地地道道的农家饭。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桌人,我这里都招待。”张存弟乐呵呵地说。
眼下还没到旅游旺季,张存弟已经开始忙碌。窑洞内的一桌一椅被她收拾得整洁有序,院子里的一小块地也刚平整好。张存弟说:“我准备在这片菜地种上蔬菜苗,自己家种的蔬菜供给农家乐使用,让顾客吃得放心又新鲜。”
在长城脚下吃着“旅游饭”,村民不用外出也能鼓起腰包。来村子里研学、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张存弟心里乐开了花:“到了繁忙的时候,我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客人最多的一天我们接待了60多人,收入近3000元。没想到‘长城’给了我们很好的收入。”
昔日马萧萧,今日花灼灼。长城见证了历史沧桑和时代巨变,守卫中华民族生存繁衍、世代赓续。
2020年11月24日,清水河县明长城小元峁段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2021年3月,清水河县明长城小元峁段被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清水河明长城小元峁小段保护利用项目选址于清水河县北堡乡境内。对应《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结合项目地的资源情况,公园被划分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管控保护区、传统利用区”4个片区的空间布局。其中,文旅融合区由北堡乡老牛坡村、口子上村和北堡村组成。
看着眼前因山脉起伏的明长城,北堡乡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碓臼坪村党支部书记刘荣心生感慨:“长城文化如源头活水,带动我们的旅游产业‘活’起来了,等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起来,我们更多的村民将分享到文旅融合的红利,乡亲们的日子将会更红火。”
如何让长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散发出绵亘不绝的活力与魅力?清水河县有着深层次的思考和多元化的规划。
清水河县深入挖掘长城文化、景观和精神价值,将长城以及长城脚下的文旅资源“串联”发展,深度开发挖掘长城遗址沿线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项目,走出一条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明长城小元峁段、板申沟段是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周边风景秀美,文化遗产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长城文化资源研究策划实施一批能够持续推动旅游发展的文旅融合项目,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清水河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乔楠说。(记者韩雪茹 实习记者方圆)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