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千年城阙写沧桑——长城文化系列报道之一-凯发官网入口
时已近夏,万物葱茏,但是石拐区胡服骑射广场—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乌拉特后旗达巴图沟长城沿线,仍然有着凉意。
抚摸着建于2000多年前的长城墙体,遥想当年,那些不同的族群,隔着城墙互相打量着、审视着、防备着;举目回望,城墙最终并没能阻挡融合的力量,一曲交往相亲的歌谣,正唱响在祖国的正北方。
横亘塞外“最”在石拐
63年前的夏天,史学家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邀请访问内蒙古。此行之后,翦伯赞先生将见闻诉诸笔墨,留下了传世之作《内蒙访古》,其中的名篇《一段最古的长城》,描写的就是包头市石拐区的战国赵北长城遗迹。
循着翦伯赞先生的足迹,沿着s211省道行驶10多公里后,转入包(头)石(拐)公路南侧克尔玛沟,便看到了逶迤绵延的赵北长城。
据包头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长城文化研究专家方金良介绍,赵北长城石拐区段全长20多公里,修筑于阴山山脊和山沟之中,是赵北长城全线保存最好的长城遗迹。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这段历史所记载的赵北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26年—公元前298年。东起河北省北部,向西经过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全长约500公里。墙体因地制宜,用土夯筑或石块砌建,沿线分布有障城遗址。
赵武灵王被翦伯赞先生誉为“一个大大的英雄”,其胡服骑射雕像,策马弯弓,就矗立在包石公路10公里处的胡服骑射广场。雕塑旁夯土筑成的长城遗址基宽约4米、高约5米,夯筑层次清晰可见。遗址旁有碑刻“战国赵长城遗迹”,雕像下的碑亭上刻录着翦伯赞到访时发出的喟叹:“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方金良告诉记者:“赵北长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改革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大地最为悠久的历史实物遗存之一,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民族间一次交流交融的伟大互动,这是赵北长城的最大亮点。”
2023年,石拐区围绕着“赵北长城这一最大亮点”干了一件大事。在他们的努力申请下,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石拐赵北长城保护项目,成功纳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2023年5月,项目获批专项经费2000万元。
据石拐区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为展示好这段历史,赵北长城文化展示区将建设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赵北长城主题文化广场,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在计划之中。该项目已经动工,预计到2025年底投入使用。届时,这段“最古的长城”将获新生,包头市也将再填一张崭新的文旅名片。
沿溪亘岭东西无极
石拐区向西北行进100多公里,便进入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地区。小佘太秦长城位于阴山深处,人迹罕至,如果不是当地牧羊人韩根柱的指引,记者一行很难一睹长城真面目。
这段长城建在阴山腹地查石太山的马鬃山北坡中腰处,随山势起伏,犹如一条巨龙,呈自然过渡状态,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秦汉长城。北魏时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内蒙古阴山考察过秦汉长城,他在《水经注》一书中这样描写阴山的长城:“沿溪亘岭,东西无极。”便是现在,用这8个字来形容小佘太秦汉长城的雄伟,仍然十分贴切。
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据《史记·蒙恬列传》所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据乌拉特前旗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菅强介绍,乌拉特前旗地界内的秦长城全部用石块筑成,高5至6米(最高处有10米),底宽4至5米,顶宽2.5至3米,长城用石块及石片垒砌,层层叠压、交错咬合而成。此处长城呈东西走向,每隔300—500米左右在长城内侧设一座烽火台。这段长城由包头固阳县进入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以广申隆东端为起点,过增隆昌、小井沟、鲁家地、河湾、佘太农场新村、阿尔善,西以圐圙补隆村西北贾力盖沟沟口为止点,进入乌拉特中旗,全长约79公里。
史载,这段长城一直沿用到西汉,汉武帝时曾经对长城进行加固。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这样评价乌拉特前旗小佘太段秦汉长城:“我们确认该长城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修筑的,而且是我国现存至今秦代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2006年,小佘太段秦汉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住在小佘太秦长城脚下的韩根柱,是众多长城守护者中的一员。现年62岁的韩根柱出生在小佘太镇大什份村增龙昌社,主要以放牧为生。他打小就以长城为伴,经常赶着羊围着长城转。累了,就躺在城墙上打个盹儿;郁闷了,就对着长城唱几句。长城成了无言的朋友,有人拆搬长城上的条石,他就会冲上去阻止。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从之前的徒步巡城,到现在的骑摩托车巡城,这一巡便是近半个世纪。以一周巡城20公里计算,韩根柱已经走过了至少两个“万里长征”路,协调解决了上百件有损长城的事件。
“长城看着我长大,我要守护长城一生。”朴素的语言,代表着成百上千个长城保护员的心声。
韩根柱骑着摩托车出发了,他的足迹踏过之处,城墙上的野花灿烂芬芳。
高阙为塞守城有人
从小佘太出发,向西北方向行进100多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巴图古城(高阙塞)遗址就在眼前了。
古城由两个城址组成,墙体有明显后期加固痕迹。城址门口处立有“高阙塞长城遗址”牌匾,上面有对该遗址的介绍:高阙塞(达巴图古城)2001年列入第五批国保单位,位于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达巴图沟。古城由南北两个小城组成——北城略呈方形,南北宽36.8米,东西宽35.2米,墙体用较大的河槽石垒砌而成,墙腔内用小石块支垫平稳。城内东北角建有登城的阶梯踏道。南城为长方形,其北墙共用北城的南墙,并向东西各延筑一段。东西长64米,南北宽48米。门址在东墙南侧。南北两个小城建筑风格明显不同,说明并非同一时代一次修筑。
有专家考证认为,北城为战国时期所筑,南城为汉代所扩筑。在地表曾发现过汉代的铁甲片和箭头,有灰陶和夹砂黑陶片分布。2006年,经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历史考古学家认证,确定为高阙塞遗址。2014年,国家文物局立项投入245万元进行修复保护,当年工程全部完工。
据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乌拉特后旗宣传部编著的《阴山沧桑——乌拉特后旗历史文化遗存调查报告》显示:高阙塞是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在今巴彦淖尔境内筑建的第一个军事要塞,也是历来屯戍重兵的军事关隘。研考史籍,凡历代史志在论述疆域沿革时,几乎都要提及。《史记》《汉书》《后汉书》《宋书》《梁书》《魏书》《周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清史稿》等文献中共提到了42次。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年,使蒙恬将十万众,北击胡,渡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史记·匈奴列传》:“……至高阙为塞”。《汉书·地理志》云:“其明年春,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遣将军卫青出云中,西至高阙。”
达巴图古城遗址旁有一户普通的牧民人家,户主叫呼格吉乐图,女主人叫娜仁高娃,他们几代人在这里守护了100多年。说到以前,呼格吉乐图记忆深刻,20世纪七八十年代,周边的村民有盖新房的,经常有人来拉石头,可他觉得,这么好的东西被这么破坏,不值得。所以,只要有人来,他总是据理力争,将这些人赶走。日久天长,周边村民谁也不来这里乱拉石头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这里有个“执拗”的守城人。
随着旅游牧家乐的兴起,乌拉特后旗政府鼓励当地的牧民依据现有资源,顺应环境去发展旅游业。2007年,呼格吉乐图一家依托达巴图古城遗址品牌,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经营起了达巴图古城“牧户游”,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瞭望不远处仿古石制城墙建筑的3a级景区,娜仁高娃说:“这几年,景区建好了,来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也带动了生意,现在我们一年能收入二三十万。”
呼格吉乐图的儿子布仁已经生儿育女,他也“继承家业”,做了达巴图古城的守护人。
晨光掩映,达巴图古城在光影间巍然耸立,仿佛在向人们讲述一个上演了千年的古老故事……(记者王宗、薛腾 通讯员吴雅婷)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