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花开两地 各生灿烂——湘滇白族延续700余年的情谊-凯发官网入口
公元1258年,一支因战乱告别苍山洱海的云南大理“寸白军”,来到湖南省桑植县并定居。往后,大理白族在千里之外的桑植开枝散叶。
因语言、服饰、民俗、建筑风格等皆与桑植当地土家族、苗族相差较大,这支族群一直被当地人称为“民家人”。
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民委牵头组成联合调查组,历时两年对桑植“民家人”的族属问题走访调研,发现“民家人”和云南大理的白族同根同源。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确认桑植“民家人”为白族,并批准成立7个白族乡。
如今,桑植共有白族同胞12万余人,原有的7个白族乡合并成5个接壤的白族乡,桑植成为全国第二大白族聚居区。
大理白族勤劳、努力的民族品质,在桑植白族民众身上世代传承。
走进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的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浓郁的白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游客口中的“小大理”如今是当地民众的“致富街”。在旦旦白族刺绣基地里,几位白族妇女正专心地研究刺绣。
刺绣基地负责人覃曼丽是土家族人,也是“白族媳妇”。她将白族刺绣和湘绣技艺相结合,并成立公司,带动当地妇女就业。
“在家附近从事刺绣,既能照顾家庭和农业生产,又能发展民族文化,还多了一份收入。”公司员工、梭子丘村村民史彩月说。
目前旦旦白族刺绣基地共有员工21名,其中15名是脱贫户。她们织成的白族服装、扇子、车挂、刺绣工艺美术品等,销往五湖四海。
在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的“白族山庄”——一个依托白族特色建成的集住宿、餐饮、演出于一体的农旅山庄,村民正热情地为游客表演白族特色仗鼓舞。
合群村曾是一个典型贫困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黄桃、稻米等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5万余元。2021年村党支部委员会还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我们身上的民族服装和头饰,来自云南一个名叫周城的白族村。”芙蓉桥白族乡文化站站长孙晓村介绍,合群村2012年与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缔结为姊妹村,从此两村之间有了密切往来。“近年来,利用白族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合群村与大理周城村并肩前进,两地白族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孙晓村说。
合群村党支部副书记谷俐记得去大理的感觉:“就像在外游荡的孩子回到故乡,熟悉又亲切。”
走在桑植数个白族乡,时常可见来自大理的爱:捐资修建的小学、图书馆、卫生院……而当大理受旱灾、地震侵袭时,桑植也心系“娘家人”,积极捐款。
在和“娘家人”保持友好往来的同时,桑植白族也主动与当地土家族、苗族进行文化交流。“白族落脚桑植的第一天起,就开启了此地民族融合的序曲。”桑植县白族学会秘书长谷利民说,桑植白族的文娱活动和传统建筑风格等,都有借鉴融合当地土家族、苗族的成分。
谷利民常感叹,当年人地生疏的“寸白军”扎根桑植实属不易,要感谢桑植的包容,“就像交汇于桑植的澧水和酉水,只有民族间相互学习、包容,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记者阮周围、张格)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